自“检护民生”专项活动以来,无为检察院控申部门持续强化依法、能动履职意识,在立足“温暖控申·最濡意”党建业务融合品牌基础上,强化宣传引导,运用“加减乘除”法畅通司法救助线索渠道,高效发挥司法救助救急救困、保障人权的作用。今年以来,已救助各类刑事被害人25人。
一、“加”思想之基,合部门之力
充分运用法律监督线索移送机制,完善控申条线与其他业务条线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,增强线索移送和发现司法救助线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,如要求业务部门在询问被害人意见时告知司法救助政策、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沟通救济线索等。今年以来,业务部门已移送司法救助线索14条,均已成案。
例如,刑检部门在办理某起强制医疗案过程中,获知该案被害人蔡某某因阳某某故意伤害行为致重伤二级,急需治疗费用,而加害人为孤寡一人,无赔偿能力的情况后,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至控申部门。
二、“减”奔波之累,简群众之便
利用“四员一律”、“检律协作”等实践活动契机,实现司法救助“零距离”服务,让流程“打包”,减少拟司法救助申请人的时间、路途成本。对部分路途遥远、行动不便的救助申请人开通绿色通道,主动联系申请人开展实地走访并为其一次性办好司法救助申请手续。在最大程度方便当事人的基础上,为本就不甚宽裕的申请人减少奔波成本,从而破除部分刑事被害人不知道怎么申请、不敢申请、以及难为情不愿申请等实践难题。
三、“乘”数字检察之势,聚他山之石
在探索建立司法救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中,主动对接妇联、残联、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,依托低保户、残疾人、困难家庭等数据,建立数据池,与受理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数据进行碰撞、比对,通过数字赋能获取救助线索170余条。
其中,在逐条核实线索后发现刑事被害人孙某某系残疾人,在案件判决后未得到任何赔偿。后经孙某某所属村委会证实,孙某某家庭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,家庭生活拮据。掌握相关情况后,无为院控申干警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其送去司法关爱。
四、“除”知识盲点,解民众之结
无为院控申部门在办理案件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,如检察机关“两微一端”、互联网等多种媒介,以及上门听证、公开发放救助金、人民监督员参与司法规范化检查等多种方式,多渠道、多维度对司法救助制度进行宣传,逐渐消除民众知识盲点。例如,利用“普法进村居”“民法典集中宣传月”等普法契机,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的角度出发,对具体类型的案件进行区分,在严格把握司法救助及其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基础上,不断扩大司法救助的社会影响力,发挥司法人文关怀,构筑“司法为民”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