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已至。近半年以来,无为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干警持续推开“检心为民”序幕,在深入践行“检护民生”专项活动中,依托“温暖控申·最濡意”党建业务融合平台,简静耕耘,摒弃“等案上门”的工作方式,积极“走出去”,坚持及时救助、高效救助,做名副其实的“检察跑堂人”,用司法救助的“加速度”赢取人民群众的“满意度”。
一、充分运用大数据,在“主动排查”中打造“智慧救助”
一是充分利用全国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统计、分析功能,同时与案管部门、刑事办案部门主动对接,从案件罪名、审结情况、判决情况、受害人基本情况等方面对案件信息进行分析展示,筛选司法救助案件线索。
二是对于涉及未成年隐私保护的救助案件变“面对面”为“键对键”,从材料收集到调查核实再到相关法律文书的审批,加强监督确保案件信息安全,切实保护未成年人隐私。半年来,已成功救助刑事各类被害人25件25人。
三是积极开发与应用大数据监督模型,探索司法救助个案向类案救助、多元救助延伸拓展。
二、能动参与社会治理,在“多点发力”中确保“精准救助”
一是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置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”专用接待窗口,开通绿色通道,积极主动联系妇联组织,加强协作会商,探索多位一体救助模式,切实解决救助对象的困难。半年以来,已办理妇女、儿童司法救助案件12件。
二是内外联动,积极推动落实经济救助、思想疏导、心理疏导、教育帮扶、身体康复、法律援助、社会救助等相结合的综合救助方式,如,在孙某花国家司法救助案件中,不仅联合妇联协调措施,更在当地村委会的配合下助推其残疾证的办理。
三是依法能动履职,加大对农民工与符合条件的涉检涉诉信访人的救助力度,全力推动农名工“忧酬烦薪”问题解决,切实发挥国家司法救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。已受理11条拖欠农民工工资司法救助线索。
三、积极“走出去”,在“调查核实”中提高“救助刚性”
一是在坚持“一案一走访”制度基础上因案制宜,优化调查核实程序和方法,例如深入当事人所在村(居)委会、单位、大数据调查、实地走访乡邻等手段,综合认定案件每个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和不同需求。
二是一次救助,关怀不止。通过不定期的上门座谈、电话回访,及时了解被救助对象后期身体和生活情况,保障司法救助落地生根,切实做好司法救助“后半篇文章”。